慧通动态
和香相和
来源:《安邸AD》2周年专刊发布时间: 2013-04-24

stylist Candida Zanelli photographer Sylvie Becquet

writer 陈思蒙 editor 陈思蒙、远方 assistant Serenella Parri

 

香文化对生活的侵染无处不在,譬如香港就是因为古时是沉香集散的重要口岸,日久香重,而得名“香港”的。而澳门也是因为明朝嘉靖皇帝爱用龙涎香,但此香只出在大海上,于是海上强国葡萄牙四处觅得龙涎香卖给嘉靖,并借贸易需要基地为借口,买通广东官吏,说服嘉靖,把这里据为己有的。

  

“当时日本的香道专家首先提出斗香论,也就是互相辩论各自的香史、香文化。相辩不下,他又提出斗香气,就是在佛堂内点上各自的香,让香味自己比试。几小时过去,他仍不满意,还要继续比。我说:‘那我们就从山脚下开始一路往上,沿途采药,到山顶后各自和香,再现场比试。’至此,日本专家方才放弃。”傅老师讲到2008年的一次斗香经历,语调里满是淡然高手的对峙,往往是精神素质的比拼,其中不掺杂仇恨与嗔怒,也不为争个你高我低。更何况,他们比试的还是如此庄重清雅的主题香。

如今,提起传统香,我们大多只会联想到寺院里拜佛用的那三根竹签香。至于香道,则每每被与日本的香道表演联系起来。“其实,传统香文化的根在中国,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它就已经出现。黄帝时,曾对各级官员提出‘香禁重’的规定,意思是说当时人们用香太奢,要禁止过度用香。”说话的傅老师,如今总被大家尊称为中国香文化的奠基人,但他却坚称自己只是中国香文化里的“小学生”。正是这位“小学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放弃了高校任教的工作,全心投入到传统香文化的研究与推动中来。

由于当时中国的香文化已断层多年,可供参考的书籍与前例几乎覆灭,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抢救性地拜访那些曾经制香、懂香的老先生们”。当时,文革浩劫刚过,许多香人早已被迫放弃祖宗传下来的制香事业和爱好:香料被抄走丢弃,香炉香具被悉数砸毁,“好多老先生甚至只能带着儿孙在乡下种地”……傅老师一一前去探访学习,“有一次夜里才将白天与先生的对话整理成档,第二日就收到老先生驾鹤西归的消息!”

“而且在那个年代,大家对香的了解少,总感觉一个大男人去研究香,是不是个怪物?哪知道,在中国古人眼中,香可是养德、养性、养命的美好事物!”中国人为什么要用香?从屈原那些歌咏香花香草的诗赋中我们大概可以窥见,用香来修养道德,是古人向大德美好趋近的一大诉求。另一方面,古人讲香气主脾,而在中医理论中,脾脏又主思维与智慧,所以用香也能达到开智慧和修养本性的目的。同时,又因为香、药同源,许多香料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譬如沉香就是一味重要的中药,直到现在沉香价格炒近天价,在海南黎族采香人手里,最好的沉香都不会拿出来交易,而是为自己留作药用),所以传统香的养生功能也自古就是百姓们最看重的。正因为香有如此多好处,人们便把自己认为最好、最爱的东西献给祖先和神灵来表达敬意,由此让香也成为祭祀的必备品。

傅老师研究香,主要是和香中国香史上的一条主线。从表面上说,和香即是把各种天然香料经过特殊炮制后,按照不同的香方,制作而成的香。它的形式可以是香丸、香饼、香粉、香膏,也可以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线香和盘香(在中国香史上,线香与盘香直到元末明初时才出现,是很晚的)。“很多人把‘和香’写作‘合香’,实是误解了它的意义。‘和香’并非指简单地把香材加合起来,而是讲究中国文化的核心一个‘和’字。”古人讲天地间一切只有“和”才能“生”:阴阳和则生天地,天地和则生万物;人与环境相和才能生存;事物与自然规律相和才能延续;人体内的气血相和才能健康。而这种规律放到香中也同样适用,香材彼此相和才能制成好香;香与人的体质相和才能产生功用;而制香所用的香材也要与自然天地相和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这也是如今好香难求的原因之一。环境污染破坏严重,使得许多天然香材数量锐减,品质下降,这正是人类不能与自然相和导致的恶果。

“所以我常说,现代人追求富贵,许多人却是‘富’而不‘贵’。什么是贵?人有自知之明才为贵。说的便是要自我认识。”在傅老师眼中,现代人大多为物所累,及至用香也是叶公好龙、买椟还珠:“人们只是烧香、看香,不再品香、赏香,遑论听香。”但傅老师却并不懈怠、着急,在他眼里,“致中和”三个字正是一个香人终身努力的方向不偏不倚不极端,放下执念,达到万事万物的和谐,这才是中国人的香。

“别急!”他露出一个意韵悠长的微笑,“人对香气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中国人的这缕香脉,即使气若游丝,终究是不会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