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成为一种文化,大概不只因为一炷香在香药、形状、香气和养生方面的知识和学问,不只因为香炉等香的器物有种种的考究和美感,也不只因为古往今来许多文化名人对香有种种的喜爱和阐发。
香成为香文化,其更重要的缘由,或许还在于焚一炷香,在修心的层面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妙用和奥义。
何故偷我香气
天台宗智者大师著有《童蒙止观》一书,其中有两个章节,论及了闻香的方法。
天台宗是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以印度龙树为初祖,但实际创始人则是中国隋朝的智者大师。因为智者大师常住天台山,因此名为天台宗,又因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为法华宗。
智者大师所著的《童蒙止观》,亦称“小止观”,是他所著《摩诃止观》一书的节本。《童蒙止观》共分十卷,阐明佛教止观要义,是止观修学的入门书。对于中国人而言,其实是十分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的修心指导。
闻香,但终究不着香相,应该是学习香文化的正确态度。正如庄子所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通过香的助缘,可以让人集中心念,乃至渐次心境澄明,但若完全纠结在香上面,或许就不显恰当。闻香是方法,而非究竟的目的。
在《童蒙止观》之“呵欲第二”篇中,智者大师写道:
三呵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著,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呵责,何故偷我香气。以著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闻香如果太耽着于香相,反而成为修心的障碍,恰如方法绑架了目的,是不合适的。所谓“结使”,系缚身心,使成苦果,故称“结使”,是烦恼的异名。比丘在莲花池边,意即修止旨在莲花之高洁而不在莲花之香气,因此被池神呵责。
闻香着于香相,终究是障道因缘。
闻香中修观
那么正确的闻香态度是什么呢?心中需具有观的智慧,方能闻香而不为香所拘碍,恰如读书而知义理,不应成为章句之徒。
在《童蒙止观》之“正修行第六”中,智者大师写道:
鼻闻香时修止者。随所闻香,即知如焰不实,若闻顺情之香,不起著心,违情之臭,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云何名闻香中修观?应作是念:我今闻香,虚诳无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而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取香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香。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香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所谓闻香中修观,并非自此就拒绝香气,而是对于香气有一种惺惺寂寂的了知,如此而已也大概能如此,反而了知得更清楚无遗。
虽然智者大师的“闻香”是指闻世间的一切香而言,但香文化中的闻香一事,也自然是包含其中的。
文字为慧通香学研究院原创,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