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笼,亦作“笼”。一种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器物,多为竹子制成,罩放在炭盆或是香炉上,用以熏香衣物被褥和取暖。
常见的熏笼,是用竹篾条编织成稀疏多孔花装饰的底部中空,顶部浅弧形圆竹罩。
(《斜倚薰笼图》轴,明代,陈洪绶,绢本设色,立轴,纵129.6厘米,横47.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红楼梦》中,有多处提到了熏笼。第五十一回和五十二回中就有多次提及。
“晴雯麝月皆卸罢残妆,脱换过裙袄。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熏笼”一词。
“宝玉笑道:‘你们两个都在那上头睡了’”,这一句,说明此熏笼至少能够容得下两人夜间歇息。
至下一回,宝琴、宝钗、黛玉、岫烟“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紫鹃倒坐在暖阁里,临窗作针黹(Zhǐ)。一见他来,都笑说:‘又来了一个!可没了你的坐处了。’宝玉笑道:‘好一幅‘冬闺集艳图’!”黛玉潇湘馆中的熏笼,竟可容纳四人围坐,可见贾府的熏笼体积之大。冬日里一众闺阁女子相聚,拥炉围坐闲话家常,此情此景,确实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冬闺集艳图”了。
“至次日,天未明,麝月忙披衣起来道:‘咱们叫他起来穿好衣裳,抬过这火箱去,再叫他们进来。’”麝月所言之“火箱”,说的也是熏笼。
种种细节表明,贾府中所用的大部分熏笼是体积较大,使用前后需要人抬动的。可能是用较为结实的竹子或木料制成箱子的形态,取暖时可坐可卧。
这是体现了熏笼的取暖功能,而熏笼的另外两种功能:烘物和熏香。曹公却是在暗处下笔。
十一回文中有:“到了家中,平儿将烘的家常衣服给凤姐儿换上了。”在清代,家中随手可取得烘干的衣服,除去在屋内摆放一只熏笼,似乎别无他法。而以凤姐的身份,烘衣所用的想必不是普通的炭火。十三回中:“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若是单用香来薰被,虽馥郁芬芳,未免只是冬日“冷香”;若是单用普通的炭来熏暖被窝,虽暖却不免又沾上烟火气息。唯有以绣被覆以熏笼之上,下置一炉温润的好香,冬夜里的一觉才能够芳香温暖。“浓薰”一词不着痕迹,已将熏香暖被的熏笼悄悄带出。
熏笼在我国历史久远,最早见于东汉的《说文》之中:“篝,(Luò)也,可熏衣。”如今湖南一些地区称之为罩笼、烘笼,至今仍在使用。
唐代开始,已出现明确含有“熏笼 ”一词的诗句,如许景先的 “ 雕笼熏绣被,珠履踏金堤” 、薛昭蕴 “ 床上小熏笼,韶州新退红”、 王昌龄的“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说的是熏笼的床上熏香功能;王建的“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则是侧重于熏笼的熏衣之用;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一句了,漫漫长夜里,斜倚熏笼熏香取暖来寄托孤独和寂寥,寒夜中的意境和韵味描画无穷。
银炉中麒麟兽炭正炽热,熏笼烘的整个销金帐中暖香盎然,纵有种种名贵的取暖之物可取而代之,依旧愿在寒夜中守一笼炉火痴坐如松。哪怕衣衫破败不抵严寒,只要一炉拥膝便可闲淡从容。窗外夜雪无声,天地霜白,香之纯阳正气却充斥骨血间。御寒又何必需要狐裘蒙茸呢?一炉好香置于熏笼中,便可使一室暖如春风。但见蒙蒙香雾漫霭着四壁,红辉紫焰照亮窗栊,亦愿将这暖意散于四海之中,愿普天之下尽沐和煦香风。
文字为慧通香学研究院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