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若雨,也就是董说,若雨,是他的字。
他生逢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明亡后,即隐居丰草庵,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并自称槁木林。中年后,出家苏州灵岩山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一作月岩),终身事佛。
明晚期 铜局部鎏金双螭纹香盘
爱做梦的佛教徒
董若雨是浙江吴兴人,家族世代显贵。他自幼与佛有缘,5岁时就能读《圆觉经》,然后学四书五经,10岁能作文,博学多才,精通各种学问,但就是无意于功名。
成年后的董若雨,一身飘逸,举凡香、茶、琴、书,他无不喜好,尤喜山水卧游、梦里乾坤。后来他出家后,足迹就再也不入城市,惟跟黄道周深谈经学。他嗜书如命,每次出游,随身携带50担书籍,虽遇高山峡谷、激流洪涛也不肯暂离片刻。
明正德 铜阿拉伯文香盒
董若雨爱做梦,自号梦乡太史,他还写了一本叫《梦乡志》的书,分为玄怪乡、山水乡、冥乡、识乡、如意乡、藏往乡和未来乡。他的博学,让他完全可以不用亲临即可于梦中神会天地。
董若雨作《答门人问诗帖》,论作诗一事:“学诗大要在究禅宗。欲学诗而不究心禅宗,譬如夏禹治水而不本诸《洪范》,恐无水路。”董若雨精研佛学,推崇念佛。他曾说:“忽于意想不及处,拈得出西土圣人印子,将六经诸子百家印住印破,惟我欲为。”西土圣人印子者,佛号也。
清 铜兽钮香薰
香之妙人
董若雨也爱香。有人劝他用五香酱佐食加餐,他回答说:“吾素结思五香,异于君指。吾生而手不曾著算子则手香,吾脚不喜踏自己一寸田园则脚香,吾眼不愿对制科之文则眼香,耳不习市道交语则耳香,舌不涉三家村学堂说话讲求则舌香。”董若雨的手、脚、眼、耳、舌,都是不染俗世的自然的香。可见对于“香”,其认知的通透。
他喜欢就地取材,用最寻常的植物的茎、叶去调和各种各样的香。董若雨把杉树叶与松叶集在一起焚烧,觉得这样会产生一种清香气息,闻之令人仿佛置身天庭。他还把百合花与梅花的花瓣放在一起焚烧,说这样也十分清致可人。
明中晚期 鎏金双耳三足香炉连小孩玉钮盖
董若雨懂和香,也自种香药。他调和的香中,最繁琐的应是“振灵香”,采集七十种花卉的露水、用光了他所收藏的所有乳香和沉木,花了整整七天才制成少量。他认为闻到这种香就是死人也会活转过来,因此取名“振灵”。
他制的香还有:空青香、千和香、客香、无位香、翠寒香、未曾有香、易香,等等,不一而足。看到这些香的名字,总能感受到鼻间的香气浮动,这些不同的香气中一定有着董若雨述说的不同梦乡的美妙气韵。忽然间想到了苏轼写过的一句:“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明 十六世纪 铜胎掐丝珐琅宝鸭香熏
董若雨是一位高妙的雅人。他制香焚香,有他的大道理。这大道理,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空口说说而已。与所有中国古代香的妙人一样,他也是先体悟到了香的妙意,然后有种种对香的妙用。
董若雨用香,首先深谙的是“香德”,他说:“香以静穆为德,以简远为品,以飘扬为用,以沉着为体。”静穆、简远、飘扬、沉着,这是香德,而且也应和于悟道后所了知的人性本有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