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雅集
名人与香 | 静之真意与香
来源:慧通香学研究院发布时间: 2016-04-28

陈子昂吊古伤今,登幽州台而作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实是为人一生之孤独遗世的终极落寞人生茫茫,而天地悠悠只是无情的广袤、广袤的无情,怎不叫人“独怆然而涕下”?


香是无解人生的福音


香,是这看似无解的人生的福音,是中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进入无苦之桃花源的引路桥筏,也是人们终能超越一己之障进入无私之境的袅袅青烟。


焚香静坐,与古人心境相通,道法上古,香禅一味,似乎没了古今,也没了人我。焚香,实是借此以超越自我的一剂良方。这大概也是香文化在中国能够代有新人、绵延不绝的原因所在。


然而焚香静坐之“静”,并不是指物理现象的寂静无声。然则,这又是什么样的一种“静”呢?



大师解“静”


明朝有位高僧名云栖宏,别号莲池,人们尊称为“莲池大师”。他留有许多著作,其中有一本修心所得的《竹窗随笔》,十分有名、流传极广。《竹窗随笔》中有《厌喧求静》一文,为我们道出了“静”的真意思:


有习静者,独居一室,稍有人声,便以为碍。夫人声可禁也,鸦鹊噪于庭,则如之何?鸦鹊可驱也,虎豹啸于林,则如之何?虎豹犹可使猎人捕之也,风响水流、雷轰雨骤,则如之何?故曰:‘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欲除境,而境卒不可除,则道终不可学矣!


大师文墨,直指人心。静是指心之静,而非物之静,若是追求物之静,不仅终不可得,且如饮鸩止渴、屋上架屋,茫然不知所措。“智者除心不除境”,智者于环境的任何样貌都是安然的、接受的,然后介入缘起,不是漠不关心,恰是积极有为这才是真静吧。



香是静的文化


《洞天清录》言:“夜深人静,月明当轩,香水沈,曲弹古调。此与羲皇上人何异?”


香文化是静的文化。古人于焚香静坐中省察自心,不为自心纷繁的起心动念所绑缚,渐渐地,尘劳俗念自解,心就自然呈现本有之专注与澄明。


“宝熏清夜起氤氲,寂寂中庭伴月痕”、“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的诗满纸灵气。一部香文化,也是一部“静”的史诗。香气氤氲,经由陆游之笔,也早已将其“静”的真意境为我们拈花微笑、展露无遗了。



补充材料:

云栖宏(1535-1615),俗姓沈,名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莲池大师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宏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七月某日安详念佛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


莲池大师因弘扬净土宗贡献颇大,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文字为慧通香学研究院原创,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转载须经同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