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一盏茶、一缕香,坐忘秋浦,以香清近道明。11月19日,中国香文化研究奠基者、香道协会主席傅京亮先生远跋而来,登真秋浦,携一身君子意,和合天地一炉。贯通古今之意,道达万物之间。如心香一瓣,娓娓道来。
张真院长如泉入香,为本次的活动作引
香者,草木之圣也。而万物莫不是由道而化生,道乃中华最大的一炷香。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却在清末随着中华民族的道统一起日渐式微。但是香炉可以冷,不等于香真的没了。《庄子.养生主》里说:薪尽而火传。正是这个道理。而傅京亮先生,穷其一生致力去做的让香炉中有香火。
正是这种担当,才使得让各个领域的勃然生机。
视秋浦一日,如人间数年的傅京亮先生。自幼耳濡目染祖父辈们的制香、品香的奇情雅趣,加之辛勤研修,在研香、香器,香心法等雅文化领域均有所继承与弘扬。
傅先生一开始并没有过多言香,而是透过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投射出中华文化有大美而不言的本质。这样的文化,才会薪尽而火传,才能在阶段性休眠后重燃香火。但是绝非某些传媒、企业、幼儿园里浮于表象的素食国学、也非用于炫耀的数万元的香茶用品,也非日本等邻国以形美而着称的艺道。
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在于整个民族有个共同的追求:香火永续,万古流芳。这是掠过千年,历经浩劫,民族之跟依然存活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香文化与日本香文化相差异的根本因素。
日本有茶道、画道、书道、香道甚至武士道。但是在中国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言道的。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谓之道,承载着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在这个前提下才有了委婉含蓄、顺道而行的中国人,与天人合一、性命双修的中华民族,才有了中华文化的本身。民族不会断代,因为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香在延续着。
说到这里,傅先生才正式请出了香将主场让给了一位温婉端庄的香女,由她带来一炉和香与一片雅意。
香案铺就,香器在她手上翻转,伴着吐气如兰的解说,也不知是她的语意清雅还是篆香乍热的原因,一只蜂在香案周围飞来飞去,轻轻落在香女的手臂上,安然宁静的品味着这一刻。
伴随着识雅知趣的蜂一起幸福的,还有满场的观众。香炉在大家手中传开,和香入鼻,心香安神。熏香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重新找回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
在馨香传递的过程中,傅先生再次回到台上。旁征博引的叙述中华香文化之妙。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日本人屡次侵犯海南岛、十字军东征,无不是起于对香与香料的向往。
真正的香每一味,都对应着器官中的一个。以达到气血和,五脏和,六腑和,性命和之效。中国香讲究致内和以恭敬心,故而用香第一步是:要有德行;相较下日本的香道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外在的形式。傅老师说这话亦没有带任何的民族偏见情绪,只从香而言,日本的香道来自中国,融入日本香文化。故而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香并不是一回事。
而在真正的中国人哪里,香是可以汇通天地,体察万物的。做香者必须是信道有德者,心正方会事正,身心安宁才能找到自我,对事物的判断才会是正确健康的。儒家文化讲求从自我做起,找到真正的自己再去说话做事,才知道说话做事对不对。典雅也因此找到施施然地入驻方式,而不止落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