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香学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民族养生文化香与养生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 2013-02-07

   

  在世界浩瀚的历史上,从四五千年之前即出现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文明策源地,产生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是,这些文明的光辉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样的短暂就销声匿迹了。唯中华民族,虽然也经历了无数战争的创伤和朝代更替,也有过被人欺辱的历史,五千年来却始终一脉相承,香火不断,原因何在?是伟大的思想文化体系,造就了宠辱不惊,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品格。
   在这一优秀的思想文化体系中,香文化是与人们生活须臾不离,好像又被人们忽视的文化系统之一。但它始终以形而上的力量滋养、熏蒸着国人的心灵,使一代代民族的精英始终把本性的升华作为立身之本,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之魂。
   香是滋养本性的食粮,是贯穿中华文化无形的脉。它以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形式维系着人们的性命健康、道德涵养、智慧的发展。它贯穿于生活中,体现在文化中,渗透在人们的心灵中。缕缕馨香也在不断地告诫人们,万古流芳曾是人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也是使中华民族馨香延续五千年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及香的功用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象诸多的历史考证一样,无法断定其详细确切的年代。但是,从目前掌握的丰富考古资料来看,60005000年前的祖先们,就已经开始了用香的生活。无论是仰韶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青浦良诸文化遗址中都留下了诸多燎祭时焚烧香材,香草和牺牲的痕迹以及室内烧香用的“香具”陶熏炉。当然,在这些燎祭活动中,人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大量的送给了神和自己的祖先。陶熏炉则展示了古人家庭用香、生活用香的习俗,除了献给祖先以外,自己也在享受着这种大自然的恩赐。从某些现象推断,在那个时代,人们用香可能已经达到了一种十分奢侈的地步。因此,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面对人类生活的奢侈现象,包括用香的奢侈现象,才发出了,“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味禁重、室禁重”的诏令(《吕氏春秋去私》), 以确保人的本性不为物欲所累,而保持健康的长久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作品,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对当时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有多首诗歌中描写了人对香气的追求,以及人们佩带、赠送惟佩(香包)和以香薰衣的生活情趣。《诗经生民》记述了周人的祖先在祭祀中使用香蒿的内容。《离骚》中则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描述。香类植物也常被视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如《诗经蓼萧》中以“萧”喻比“君子”,“蓼(liao)比萧斯,零露(rang)之。既具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光不忘。”《九歌》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萧:艾蒿)
   熏香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更加重要部分,香在生活中已经占居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出土文物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制做精美的、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博山炉,不仅有雕饰精美的铜炉,也有早期瓷炉,以及玉琮熏炉。如陕西雍城遗址曾出土鸟衔环铜博山炉,高340,底座边长185,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江苏淮阴高庄出土了铜盖瓷双囱熏炉。河南鹿邑出土了战国鸟擎博山炉,从这些熏炉的年代及出土范围之广,说明最晚在战国时期熏香在上层社会已经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各种香草,或佩戴、或焚烧来防病治病,来满足本性的需求。甚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形成了“香气养性”、养生和养性为主的养生观。
   中国人的养生观是与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体系一脉相承的,即是根植于“人天整体观”和“性命合一”基础之上的。认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是能与万物相合,顺天道而行的人。欲要到达人天相合,首先要达到自身的完善,即“性命相合”。同时也认识到,香是滋养本性的食粮,是养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喜香是人的本性,“如木之向阳,蝶之恋花”。香既可以美化生活,香气与人的身心也有密切的关系,是养生养性的重要元素。正如孟子所说:“以鼻之于臭,为性性之所欲,不得而安于命”。(古人香臭字通谓之嗅)《荀子正论》言,“居如大神,动如天帝”的古天子重于安养,出行车驾也要饰以香草,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侧载(yi)芷以养鼻,前有错衡以养目”。
   这一时期,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涂敷、佩戴、沐浴、服食、焚烧以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此外,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为后世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西汉生活用香的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黄帝还说:“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奏脾”。《荀子礼论》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所以养鼻也;……故礼者养也。”从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先贤们对香气与养生的关系已经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并建立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汉代是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汉武帝不仅在香的广泛普及上使香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也使香的分类及款式更加细化。生活用香不仅有佩带的香、焚香的香,而且还有了香枕等床上保健用品,香品分类也已经细化,宫廷用香、治病用香、保健用香,祭祀用香、佛教、道教等宗教用香已经有了一定的区分。配伍上也更加严格,按君、臣、佐、辅进行和香,形成了香品组方的基本形式,奠定了我国制香的核心“和香”理论。郑玄的《汉后宫和香方》中,记载了大量的优秀香方及和香的要领和每一款香的作用,“和香”形成了与中医齐头并进的,整体养生的姊妹篇。
   隋唐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生活的安定,文化的普及,人们用香的规模不断加大,型制与品级也愈来愈考究。是一个香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许多高档香料香品被上层社会大量占有,用香上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香成为了上流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了上层社会的主要奢侈品之一。
   宋代是中国文化高峰,也是香文化的发展的最高峰,国家设立了专门的香药局,香药库。文人士大夫们以香会友,以香寄情,甚至还有斗香会、品香会,以展示和比赛“和香”的技艺高低。香的身价不断提升,有的好香价比黄金还贵。香不仅是实用的物品,同时也成为了收藏和相互馈赠的高级礼品。从宋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香与文化人生活密切关系,香是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有关用香美容的宋词即有几千首之多。文人成为了用香、和香的主导者,推动了香文化走向了历史的高峰。平常百姓家亦是香火不断,甚至酒肆、茶楼、青楼还有专门送香的香婆。至今江浙一带始终保留着人们普遍用香的习俗。我们仅从《清明上河图》中的卖香场景,历史记载中每年全国香药贸易的数量,也可以了解到宋代用香的繁盛景象,人们经常用众香来形容当时的用香繁盛景象。
   在我国的历史上,由于人们对香药的需求极大,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贡香药,同时也有许多商人远涉重洋来我国进行香药贸易。唐宋时期,香禹、珠海、香港(尖沙咀)等南海诸港运送香药的船只经常是千帆相连,络绎不绝。因此,形成了一条连接西域的海上“香药之路”(现在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仅广州港(香禹港)一地所收来之于世界各地的乳香即多达二十多万公斤。市舶收入对南宋财政更为重要。南宋初年收入约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缗:成串铜钱,每串一千文。)高宗曾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栋以百计,岂不胜取之于民。”《宋会要辑稿职官四》更有数据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口额占了整个国家进出口额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当时国人用香的繁盛和香的重要地位。
   宋代之后,香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人们用香已经是习以为常,把它作为生活的一种现象延续下来。

二、香与养性基本理念

中国人传统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及西方的养生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人的养生理论中,养性是一个十分重要,或者说是核心问题。
   传统的养生中,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不只是看其是否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而是从性命相合甚至天人相合的角度去评判的。一个真正健康的人,除了具有健康的体魄之外,也必须要有健康的思想,圆融的智慧。也就是具有道德,能为人类真正作出恭献的人。因此传统的养性是“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修身即是要达到人格的完善,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能够与之适应的身心基础。
   以香养性是传统养生的核心,至汉代以来养性理论已臻完备,形成了熏香养性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无论佛家、道家、儒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亦是本性的修养问题,虽道路方法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样的。即使是伴随佛教进入中国瑜伽修行,亦是把养性放在首要位置。佛家要“明心见性”,道家讲“修真练性”,儒家倡导“养德尽性”。把握本性是人类把握自我,突破自我的关键问题。儒家传统思想中,“养性”或“性养”的程度是能否成为圣贤的核心问题。修心修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养性也是多渠道的,其中以香养性是其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香在祖先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性香)正是人们养生目的的祈求。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合、脏腑、气血相合,道德高尚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因此,香气也就是一个人健康与德行的体现。这种香气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之香,是一个人达到与万物相合的标志,也正是一种对人格的追求。《尚书注疏》中说:“我闻人之言曰,有至美治之善者,乃有馨香之气,感动于神明……明德之所远及乃惟馨香尔,勉励君臣使为德也。”
   关于香对本性的作用,孟子“以鼻之于臭,为性性之所欲,不得而安于命”之说,深刻的揭示了香对于人之“本性”的重要作用。相对本性的这一特殊作用,历史上不乏精辟论述,从黄帝的“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奏脾”,以及杜甫的“心清闻妙香”,苏轼的“鼻观先参”,先贤们认为焚香是修养人格,培正念、降躁火、辅正行最便捷有效的形式。黄庭坚则更加简练概括的说出了:“险心游万刃,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这精辟的论述。
   单纯从对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谈,则熏香养性是“防病于未然”的重要手段,是上医之举。传统养生观认为:本性不立,则病邪外侵。本性圆融之人,则馨香远播,病邪难侵。香气的作用一是要唤醒人们的良知,次之则有培补本性、通经开窍、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即是单纯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对今天的养生学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先人的生活中,从早起一炉香开始,读书写字要有香,迎宾接友,不同的客人要有不同的香,琴棋书画更要有香相伴。朝堂之上,庙宇之中,时刻香烟缭绕。更有那香车宝马,把缕缕馨香带到市井街巷。因此,香在祖先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性香)正是人们养生目的的祈求。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合、脏腑、气血相合,品质高尚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因此,香气也就是一个人健康与德行的体现。这种香气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之香,是一个人达到与万物相合的标志,也正是一种对人格的追求。

三、传统香在养生中的作用

1、传统香品中“香药”对人的养生保健作用
   香药多属植物类,古代是与中药分列的,宋代时专门设有香药局,对香药进行管理。香药也即是现在中药类属中的芳香类药物。如沉香、檀香、苏合香、乳香、丁香、麝香、灵猫香、龙涎香等。目前,人类已知且使用的香药有三千六百余种,常用的也有四百余种之多,制香常用的香药约为130余种。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详细权威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祛邪扶正、通经开窍、疗疾养生”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疏》中说“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如,。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在《苏合香疏》又说:“苏和香聚诸香之气而成,故其味甘,气温无毒。凡香气皆能辟邪恶,况和众香之气而成一物者乎?其走窍逐邪,通神明,杀鬼精,除梦。温疟虫毒宜然矣,亦能开郁。”在降真香条中又说:“降真香,香中之清冽者也,故能辟一切不祥。”等等不一,说明传统香的治病养生功效是由原始的香药而来的。
   人们根据这些香药的综合药性,按照君、臣、佐、辅(使)组成各种方剂,制成各种用途、各种形状的香品,以供人们佩戴(帷佩、香包、香囊、帷香)、铺枕、(香枕、香褥、香被)焚烧(香饼、香丸、线香、盘香等)和食用(香食、香粥、香饭),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陶冶性情,营造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证明,气味分子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后,能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人体的抵抗力;气味分子能刺激人体嗅觉细胞,通过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活动,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达到生理心理功能的相对稳定。这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证明了香气对人养生的重要作用。
   2、东西方用香形式的差异,显示出作用的不同
   对于香气的喜好与需求是人类的共性,不只是中国人特有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也是喜香的。其区别仅是用香的形式和对香的不同感受而已。这种形式和感受的不同,表现出的是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用香习惯和形式,是与西方文化以及文化熏陶出的人文性格相一致的。是否可以说,是比较注重直接的、单一的功用。比如,西方人对于香的制作,是把过程放在香气的分类和提取方面。使用时比较便捷,一喷即可。他们追求的主要是气味的改善,以满足嗅觉的需求为主要目的。
   中国人的用香,则与西方有着根本的区别。往往是有一个充满了文化的诠释、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享受,又充满了神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追求的不仅是芬芳宜人的香气,而是在那样一种温馨净雅的氛围内,进行着一次次心灵的熏染和滋养,一次次情操的陶冶,进而达到“本性”和“智慧”的升华,这正是中国人养生的根本。
   3、天然传统香在防御疾病保健养生中的作用
   天然传统香在防御和治疗疾病方面也有着特殊的功效。《千金方》等许多经典医学中都有位数不少的验方留世,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了香的这一作用。比如真正的传统香对预防感冒、传染性疾病即有着显著的功效,如传统历史名香“祛疫避瘟香”主要对治的是各种瘟疫和感冒类流行传染性疾病,每天焚香一炷,一家人基本上不会染上感冒,即经济又实惠,也无毒副作用。感冒病毒是人类的大地,它可长期潜伏于人体之中,不断摧毁人体一层层健康的防线,使人类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好香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也是治疗疾病的良药。在经常使用好香的环境中,许多慢性疾病,如五脏不和,气血不畅,皮肤疾病等在香的整体作用下会逐步得以减缓或好转。所以,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中,香对于人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少的。
   传统的薰香过程,是比较繁杂的,许多人往往是从配药、制作开始。通过调心、调息,以及精心的制作,而达到理想的效果。焚烧的过程又是身心的调和、与天地自然沟通的过程。观香、品香则是一种心灵的、美感的享受。这同样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特殊的效果。
   烧香形式和内容中,都要从净心开始,甚至要有恭敬心。即使治病养生的用香过程中,净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烦意燥、心浮气燥不会有好的效果。一种形式,产生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产生一种效果。通过这样一种有利于人净心、放松的形式和薰香过程,人处于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使香药的芬芳之气全面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本性升华,身体健康的目的。而对于性的养护,古人更视为养生的根本。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言:“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四、丰富多彩的生活用传统香

在历史上,居家生活用香是最丰富多彩的,按功能分类,其中有日常起居焚烧的、办公场所使用的、庙堂祭祀用香、防病治病有香等。具体则有:御香、刻香、书斋用香、书画用香、卧室用香、接待不同客人的不同香品;还有厨香、厕香、帷香、随身的香包、香帕、香墨、书信用的香笺。甚至安禄山还为杨玉环进献了助情香等。在香的形式上则有惟香(香包、惟佩、香枕等)、香饼、香丸、香篆、线香、盘香、签香、香膏、香粉等。
   在传统的居家用香中怡情养性类的香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不仅用香,而且许多人自己制香。如丁渭、蔡京、苏东坡、黄庭坚等亦都是制香大家,他们的香基本都是这一类的。历史上仅文人们留下的梅花类名香就有几十种之多。著名的就有“寿阳公主梅花香”、“雪中春信”、“江南春信”、“春消息”等。这些好的香品,在净室中焚燃一支,净心观照,一炷香燃起,使人不仅是如沐春风、身处梅园之中的感觉,而更有脱胎换骨的体验,神清气爽的感受。
   每天能拿出几十分钟的时间,一个静谧的环境,一只古朴典雅,造型精美的香炉,放松下身心,去感受这种经典的鬼斧神工之作,不是用对身心的养护和精神的享受就可以说尽其中内涵和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