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中,香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华夏儿女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的独特性。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香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情怀和基因,形成了自己的特质。
1.感格鬼神
中国很早便有了用香祭拜祖先神灵的记载。香作为一种精神载体,被视为与天地神灵沟通的媒介,人们借助缭绕的香雾,传达心中的敬意追思或祝福祈祷。这一行为在尚未出现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即有迹可循。
2.清净身心
香为纯阳之物,品香有助于人体补充每日的损耗。高强度工作之后的疲惫、压力过大时的焦躁、努力失败时的烦恼,这些是身体的负担,更是心灵的垃圾。品香是一次身心气场的转换,在一呼一吸间,鼻根、舌根、体内都渐渐充满正气。
3.能除污秽
早在先秦时期,香的使用已经趋向多元化,除了祭祀用香外,人们更在日常生活中用香除污、洁身、治病。楚国香草种类多,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会沐浴兰汤以净身去秽,称为修禊,《九歌》中便写道:“沐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屈原在《离骚》中亦时常描写香草的优美,以比喻中正无染的内在品德。
4.能助睡眠
芳香疗法是一种古老的疗法,是将气味芳香的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作用于全身或者局部以预防疾病。传统中医理论一直认为香药同源,芳香香药具有安神助眠之功效,香的“能助睡眠”也与它的“清净身心”不无关系,身心清净则思绪安宁,自然能有高质量的睡眠。
5.静中成友
三五好友一起品香,可以达到气场的通达。静坐止语,暖暖的香炉在香友之间传递,递出香炉时双手合捧的虔诚,接过香炉时微微鞠躬的诚恳,品香时端坐身姿的庄重,他人品香时自觉保持安静的礼貌。人之间的信任、感恩、尊重由此慢慢建立起来。而在独处时,一炉香便更似我们的心灵伙伴,丝丝缕缕的烟雾,诉说着天地智慧和先民历史,亦师亦友,静中香伴。
6.尘里偷闲
香如茶,是味蕾在经历过酸甜苦辣之后一盏隽永的清甜;香如琴,是耳膜受过了嘈杂喧嚣之后一曲绕梁三日的妙音;香如书法,是多年苦练临摹后自成一家的品格。香如诗如画,如海洋如天空,如港湾如码头,是心灵在漂泊许久之后一处随时可寻的栖息地。一天忙碌后,夜幕降临之时,一炉香、一杯茶、一本书,忙里偷得片刻闲,也是无比滋养的。
7.多而不厌
传统和香都严格按照君臣佐辅的配伍原则将纯天然香药进行和合,使香药组合有序,相辅相成。再经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炮制,更使和香不具刺激性,即使用量再多,也不会有不适之感。香友小聚,各执一炉,同室同燃若干炉,亦无厌感。如能十二时辰香火不断,则更是极好的身心养护之法。
8.寡而为足
即使只是点燃一根小小的线香、或只用一粒香丸,人的身心亦能幸福满满,这与香独特的“体会”方式有关。香通过嗅觉感知,借呼吸及毫毛孔窍通盈全身,可改变周身气场,由外及内将身心包裹。古人常会带上一炉香、一壶茶,到野外去,在广袤的天地间,借小小一炉香所散发的香气,可参禅悟道,可静心养神,足矣!
9.久藏不朽
上乘的和香香品,在和合之后,都要经过窖藏,而且窖藏越久,香品品质越佳。窖藏这一做法就是要让香药之间更好地进行融合。久藏的香品,因着岁月而不断和谐相融,自然也就使香品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10.常用无障
当然,长久使用而对人体无障碍,这是离不开制作时严格选用纯天然香药的选材标准,也是严格组方、配伍、炮制所带来的功效。
此十德乃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所撰。黄庭坚自称“香癖”,与其老师苏轼一样,爱香制香,堪称大家。
文字为慧通香学研究院原创,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