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殿堂是我始终向往的圣地,那变幻莫测的万丈光华,字里行间的金玉之音,似乎时时有种吸引和召唤。
祖父惜智公和娘舅李公玉章先生是我最早的老师。祖父治学,讲求博览而后证,心悦时当机体悟。老人家近九十岁时仍每晚端坐在油灯下读书,伴一炉清香,还用蝇头小字做笔记。舅父玉章先生,书本、实证功夫皆深,而且记忆力惊人,无论《康熙字典》还是《辞源》,随便问一个字,他都能随即说出是在哪一页上,从无差错。他们两人都曾反复讲到,读书时若有一炉好香,则能有助于思考,领悟,以至于彻悟。祖父的遗物,只有破四旧的烈焰中残剩下的一堆古籍,其中有部分关于香的书,部分支离破碎的读书笔记,在很多书的批注中也反复强调香是养性养生的良药。
多年前,曾与一位在传统文化方面很有名气的学者讨论中国的香文化。他认为香非大雅之物,我则以为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研究性命学说与人天整体观都大有意义,是中国文化的一条无形之脉。讨论持续了一整天,最终没有改变那位学者的观点,却增强了我进一步研究香的决心。
后来,得遇恩师张公柏林先生,由此算是真正迈入了传统文化的殿堂,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香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些年对儒释道医等传统文化的参研使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个十分重要、十分特殊的地位。中国的香,可以说是道深如海,现代社会对它的认识和利用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几年之前,在诸多师友的鼎力帮助下,成立了一个以继承、发展香文化为宗旨,以再现、研制传统香为中心的实体,也是我对传统香进行试验的基地,这就是现在的山东慧通香业公司。此后,一方面是以慧通的科研生产中心为基地,制作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香,涉及佛、道、儒、医诸家之香,有历史名香,也有秘传之香,包括伴月香、状元伴读香、宣和御前香、寿阳公主梅花香、花蕊夫人衙香、宣和御制香、百花通和香、百花至宝香、安神益智香、灵馨香(灵鹫大宝塔香)、灵虚香(三神香)、睡宝香、唐宫柏子贡香,旃檀微烟贡香、七宝莲花香、祛疫避瘟香、百合至宝香、开慧益寿香枕、香药护腰、护膝等等。首先是对传统的记载进行实证,进一步探寻其内涵,得其诀窍。成功地香品先在师友中流传,后又渐次扩展开来。
另一方面则是以慧通为依托,为发展香文化作了些初步的工作。2003年建立了“中国香文化网”(www.xiangwenhua.org),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香文化的专业网站,许多文章被各类网站、杂志转载。2005年10月举办了“首届中国香文化展”,以图片、实物、解说等形式展示了悠久灿烂的香文化。2005年12月,协助中央电视平台在慧通的科研生产中心摄制了我国首部香文化专题片《中国传统香》,介绍了香文化的内涵及传统香的制作工艺。
所有这些关于香的工作,都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形或无形的支持与帮助,人人事事,令人感动。在这些帮助下,使我从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中走了过来,同时,也给了我为民族振兴奉献力量的勇气。几年来的经历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今仍有很多的人喜欢香,也不乏有识之士对香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了解它,研究它,弘扬它。同时,人们对香也还存在很多误解、偏见和浅见,现在的香文化也有待于振兴。慧通与我本人只能是尽力而为,研究工作虽有进展却微不足道,也有许多遗憾与欠缺。唯一可以坦然的是,本人布衣素食,箪食瓢饮,已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中,慧通也将全部的力量贡献于香的事业,未有一分一厘的资财消耗于个人之逸乐。
香文化这条贯通中华文化的无形之脉,如影如幻,许多史料隐迹于茫茫文海,研究中也常常会触及一些较为敏感的领域,有如履薄冰之险,神龙见尾之难,但也有鼻观熏性之喜,闻香近道之悦。
期望这本书能象香文化网一样,吸引更多的大德志士投入到研究、发展香文化的事业中来,使这几千年来一直与中华民族风雨同行的文化瑰宝能为中国文化的振兴再展辉煌。
傅京亮
二六年五月于听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