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香学
香文化史香品制作印香线香(下)
来源:慧通香业发布时间: 2017-07-24

慧通香艺培训机构与您分享香文化历史:


据初步考察,宋元时期也多用线香,常以模具压成。如北宋初期,苏洵(1009~1066)即有诗(《香》)写到线香的制作:“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箸粗。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宋元(以至明初)的线香很可能都比较粗,形状似“(著)”,似乎常称为“(著)香”,如元薛汉《(和虞先生)香》:“奇芬捣精微,纤茎挺修直。轻雪消,火细萤耀夕。”


“线香”一词的流行应不迟于元代,明代时已普遍使用。如元理学家李存书信《慰张主簿》:“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菜为太夫人灵几之献。”(《俟庵集书简》)


《本草纲目》载,明代后期制作线香,常以“唧筒”将香泥从小孔挤出,“成条如线”。元代已多用“唧筒”(常用于汲水,负压“吸”水,类似现在的注射器),有可能也已用来作线香。


自北宋至元代,线香的使用应是增长较快。线香可直接点燃,不必用炭饼熏烤,对香炉的要求降低。这一时期也发掘出大量形制较小、无盖或炉盖简易的香炉,可能与多用线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