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是国人最早应用的香草之一。《诗经》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艾除用于燃烧熏香、制作香囊等等功用外,更用于中医之“炙”。《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孟子》所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艾炙疗疾之法,历代盛行。直至清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早年亦对之甚为青睐,自述:“诸疾时作,不离炙艾。”然康熙二十八年,玄烨却在炙艾时被灼伤,连当年五月初五祭方泽坛时都无法亲临。此后,又有数次灼伤经历,以致玄烨耿耿于怀:“炙病者非美事,而身亦徒苦。朕少年时尝炙病,厥后受亏,即艾味亦恶闻矣,闻即头疼。徒炙无益,尔等切记勿轻于炙病。”
诚然,艾并非适用一切疾病。如“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病名曰息积,此不防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但艾炙为用甚广,仅《内经》中所载灸法所治疗疾病即有多种,包括外感寒热、颈项不适、痹证、厥逆、癫狂、疟疾、痈疽、犬咬伤等。故艾炙仍流行于宫廷医事中。
直至道光皇帝,一纸禁令将艾炙自宫中废除:“针炙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炙,究非奉君所宜,太医院针炙一科,着永远停止。”禁令所列理由十分荒谬,清末科技衰败,统治愚昧,亦可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