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养性是我国香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我们祖先经历几千年的不懈努力探寻总结出来的,对性命整体养护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养生理念的根本区别。香气养性理念最晚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备于汉代。
在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决定一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根本因素不是身体的强壮,而是性命的整体健康,其中本性是决定因素,也就是先贤所说的“性命相合性为本”。一个本性圆融,道德高尚的人,不仅自然会有健康的身心,智慧通达,而且还必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乃至于万古流芳,生命永续的人。
王逸在解读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句中用香的含义时说:“修己修身清洁,乃取江蓠辟兰以为衣披,博采众善以自约束。”又说:“言行仁义勤身自勉,犹莳众香也。”(莳:比喻在身上种香。)
香气养性的理念与儒家的“养德尽性”,即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心性、身体健康的人,才能谈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道家的“修真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是要解决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而香气养性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是,方法简便易行,完全融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资源天成,方便易行,香气能够起到对本性滋养、约束及能量的补充,并且还能愉悦性灵,开发智慧。
乾隆皇帝《夜雨斋中焚香》始终写到:
“虚斋坐清夜,斗室如方丈。容膝且自安,忘机心宇旷。忽惊漓窗雨,因风送微响。唤醒吟诗耳,焚香助清赏。细细沉檀烟,篆丝袅直上。帘垂避轻寒,静听阒万象。更深香影残,梦与蝴蝶往。此中乐趣多,户外非所想。”
黄庭坚的《贾天锡惠宝薰乞诗,多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诗“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露台湛空明”,更是言简意赅的说明了香气养性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