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几
焚香的台状几案,可放置香炉、香盒、香瓶等物。高者可过腰,矮者不过几寸。四周有低矮的围挡。几面多为石料或木料。制作考究者则造型、用料、雕镂纹饰都颇具匠心。
香囊
又称“香包”,古代也称“容臭(xìu)”。用于装填香品(和制的香粉、干花、中药材等)的织袋,也可再罩以镂空的小盒(材质常为木、玉、银等)。随身佩戴的香囊也称“佩帏”、“佩香”。悬挂于车轿、居室、帷帐内的香囊,也称“帷香”。
香囊可香身、辟秽,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少年人拜见长辈时就需佩戴香囊,如《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佩容臭。”汉诗《孔雀东南飞》也言及香囊:“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囊也常用为爱情信物,如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薰香冠架
有薰香功能的冠架(冠架用于“撑”放冠帽,又称帽架)。在冠架的“冠承”(多为球状,镂空)部位放置“香粉”以散香,或在其中熏焚香品(常使用可旋转的薰球)。
玉琮香炉
用玉琮改制的香炉。玉琮是西周之前的重要礼器,外方内圆中空,多用于祀地。东周后不再用于祭祀,常改作他器。古代常将玉琮改造,加盖、加座、中孔加铜胆,制为高档香具“玉琮薰炉”,如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的“银鹰座带盖玉琮”。(此类薰炉也常被称为“薰香玉琮”,因其功能已非“玉琮”,故此名称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