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自宋代开始(尤其是元代之后),较多使用能独立燃烧的香品(印香、线香、签香、塔香等,不必用炭火)。焚烧这些香品的香炉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有炉盖的“薰炉”,近似汉唐时期的薰炉,但体积较小(有的炉具炉盖简易,焚线香时便于取下)。
另一类是无炉盖、无壁孔的香炉,其功能主要是“承托、容纳”香品(及香灰),而不是“贮火”和“闷熏”,例如:可插焚线香和签香的小香炉,无盖的印香炉和印香盘,焚塔香的无盖香炉,等等。过去一直没有明确的词汇来指称这类香炉,若能增一专用名称,则可使香具的分类和描述更为清晰。也是增加一个与“薰炉”平行的、对等的概念,用来描述那些“不同于薰炉的香炉”,可减少“薰炉”和“香炉”两词在使用中的混乱和误解。
笔者建议将此类香炉称为“承(香)炉”或“盛(香)炉”,供读者参考。香炉有两个基本功能:承载、盛纳香品,焚烧香品。“熏(香)炉” 可强调焚烧,“承(香)炉”、“盛(香)炉”可强调承载和盛纳。
有人建议采用更直观的“敞口炉”、“敞炉”,但汉晋时期已有许多无盖的“薰炉”(且“敞口”一词常用作描述器物“口沿外张”,容易误解);也考虑过“线香炉”,但此类香炉虽然适于插焚线香,却并非仅适用于线香,并且,香筒、“有盖的卧炉”等也适用于线香,但应属“薰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