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炉”一词历史久远(早于“香炉”),西汉时已将博山炉称为“薰炉”。其涵义似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熏炉”,指“薰香的炉具”,与“香炉”基本相同。“狭义的薰炉”,指一些特殊的香炉,大致有三类:
其一,便于“闷熏”的香炉,炉身有一定的封闭性,利于“闷”薰炉内的香品,也能防止火灰溢出。大都设有炉盖,炉腹及炉盖上设有较多“壁孔”。例如,熏烧盘香时,可用普通香炉,也可用设有炉盖的“薰炉”。
其二,便于“熏烤香品”的香炉,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用热源(木炭、炭饼、电热装置等)间接地“熏烤香品”,催发香气。或有盖或无盖,炉腹容积不宜太小,也可设置壁孔。
其三,便于“熏染其他物品”的香炉,使炉外物品(如衣物、被褥等)染着香气。或有盖或无盖,薰香时大都不用炉盖。例如,汉晋时期即有许多此类薰炉,常用于薰衣。
汉唐之前用香,大都是借助燃料(木炭、炭饼等易燃物)熏烧香品(配制的香丸、香饼,或香草、香木等原态香材),“火”气较重,所用炉具也是典型的“薰炉”,大多设有炉盖(也有无盖者),炉盖、炉腹(及炉底)有较多空洞以助燃、散香。炉盖能防止火灰溢出,便于使用(可置于衣物下薰衣薰被),也可控制燃烧的速度,使香气的混合更为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