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香学
香品传统香的发展(五)
来源:慧通香业发布时间: 2017-10-31

慧通香学培训与您分享香品知识:


③宋元明清:独立燃烧的和香(印香、线香、塔香等)(中)


据初步考察,以模具制成的线香在北宋也有较多使用。如苏洵(1009~1066)即有诗(《香》)写到线香的制作:“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箸粗”。宋元(至明初)的线香可能较粗,状如“筷子”,常称为“(箸)香”。如元薛汉有诗《香》:“奇芬捣精微,纤茎挺修直。轻雪消,火细萤耀夕”。


元代,线香已有较多使用,也已有“线香”一词。如元理学家李存(1281~1354)书信《慰张主簿》:“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菜为太夫人灵几之献。”(《俟庵集书简》)北宋至元代,线香的使用很可能增长较快(此间适于熏烧线香的“无盖”香炉明显增多)。


明代的线香制作工艺有较大提高,不迟于明后期,已不再使用“范模”,而是采用专用的机械或工具。如《本草纲目》(1578年成书)记载了当时“线香”的制法:以榆皮面做粘合剂,用唧筒挤压香泥,压榨出线香,与现在制作线香的原理大致相同。“今人和香之法甚多”,线香“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柏木、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筒成线香,成条如线也”。



线香在明清广泛流行,品质优良的线香还常用为礼品。如明初画家王绂(1362~1416)有诗《谢庆寿寺长老惠线香》,“插向薰炉玉箸圆,当轩悬处藤牵”。


正统年间(1436~1449),担任巡抚的于谦觐见皇帝,不以线香、丝帕等特产作礼物,还作有《入京》一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正德七年(1512),明使节至安南(今越南)册封国王,返回时,国王为正副使节准备的礼品中,除金银、象牙等物,每人还有“沉香五斤、线香五百枝”。(《竹涧集奏议求封疏》)


康熙十四年,安南贡物,除犀角、象牙、“沉香九百六十两”、“降真香三十株重二千四百斤”等物,还有“中黑线香八千株”。(《广西通志卷96安南附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