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香学
香品传统香的发展(三)
来源:慧通香业发布时间: 2017-10-27

慧通香文化课程与您分享香品知识:


②魏晋隋朝:和香(下)


范晔《和香方序》言:“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虚燥,詹唐黏湿。”(《宋书范晔传》)据初步考察,《和香方》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香学(香方)专书,惜正文已佚。(范晔,398~445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再如《肘后备急方》载陶弘景(约500年)“六味薰衣香”:“沉香一两、麝香一两、苏合香一两半、丁香二两、甲香一两(酒洗、蜜涂、微灸)、白胶香一两。右六味药捣,沉香令碎如大豆粒,丁香亦捣,余香讫,蜜丸烧之。若薰衣加艾纳香半两佳。”



唐代,和香的制作与使用都更为精细,香品功用的划分更为细致,同一用途的香也有多种不同的配方,功用相近却又各具风格。仅《千金要方》所记“薰衣香方”就有五首,其“方一”(香丸)为:“零陵香、丁香、……麝香半两。右十八味为末,蜜二升半煮,……捣五百杵成丸,蜜封七日乃用之。”


已注重从香、形、烟、火等多个方面提高香的品质。如《千金翼方》卷5言及薰衣香丸的制作:香粉须粗细适中,燥湿适度,香药应单独粉碎,“燥湿必须调适,不得过度,太燥则难丸,太湿则难烧。易尽则香气不发,难尽则烟多。烟多则唯有焦臭,无复芬芳。是故香须粗细燥湿合度,蜜与香相称,火又须微,使香与绿烟共尽”。


在唐代中后期,“隔火熏香”的方法有所流行,也常使用“独立燃烧的和香”(印香、早期的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