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熏烧类的香品,就形态而言,多为香丸、香饼、香粉、香膏等类,常借助炭火熏烧(可称为“不能独立燃烧的和香”)。此外,据初步考察,唐代中后期(约公元800年之后)可能已使用无须借助炭火的“独立燃烧的和香”:“印香”和“早期的线香(香炷)”。
“印香”系将香粉萦绕成“连笔”的图案或篆字,常使用专门的模具框范而成,“印”盖指香粉回环的形状如印章所用的一种篆字,点燃后可顺序燃尽,也称篆香,可视为“盘香”的原型。王建有诗《香印》:“闲坐烧印香,满户松柏气。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白居易有“香印朝烟细,纱灯夕焰明”。李煜有“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也有较粗的直线形的香(较短),称为“香炷”,可视为“早期的线香”。如李商隐《无题》有“一寸相思一寸灰”,《哀筝》有“何由问香炷,翠幕自黄昏”,陆龟蒙《华阳巾》有“静焚香炷礼寒星”。早期的线香虽多直立焚烧,但也常“水平”卧于香灰上燃烧,所以也可使用带盖的薰炉。其制法尚待考察,可能是“搓捻”、“滚辗”而成。宋初常以模具压制线香(也较粗),唐代或许已有类似的方法。(南北朝时可能已有“香炷”,何楫诗《班婕妤》有“独卧销香炷,长啼费手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