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喻君子,喻美人,寄情思,言志节,由此也形成了先秦文学的一大亮色。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德行之馨香最高,非黍稷的香气可比。(《尚书君陈》)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采葛》)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对“兰”(包括兰花和兰草)的赞誉更多: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离骚》)
“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左传宣公三年》)
对兰之“国香”,黄庭坚还曾有精彩的注解:“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
据蔡邕《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自卫返鲁途中,见幽谷之中有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援琴,成《幽兰》之曲(又名《猗兰》)。孔子生不逢时,但其独濯清流、心系天下的志节却与兰的王者之香一并流芳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