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香学
香文化史西周春秋:燔柴、燃萧等祭礼(中)
来源:慧通香业发布时间: 2017-04-10

慧通和香与您分享香文化知识:


燃“萧”也是一种重要的祭礼。(“萧”指香蒿,香气明显的蒿,盖指现在所说的黄花蒿(古称青蒿)、茵陈蒿等蒿属植物。)


常焚烧染有油脂的萧(及黍稷等谷物),并用郁鬯之酒灌地,认为萧与黍稷之香属“阳”,郁鬯之香属“阴”。如《礼记郊特牲》:“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萧合膻芗。凡祭,慎诸此。”(:ruò,焚烧。郊:郊祭,祭天。特、牲:牲体。臭:气味;圭:上圆(或剑头型)下方的玉。璋:形如半个圭的玉。灌鬯的容器以圭璋为柄,用玉温润之气。)



《诗经生民》也有焚烧香蒿的记载:“取萧、祭脂,取羝以。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香蒿常被视为美好之物,如《诗经蓼萧》以“萧”比君子:“蓼彼萧斯,零露。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兰”、“柏(松)”等芳香植物也很受推崇,在生活和祭祀中都多有使用。(“兰”多指兰草,今菊科的佩兰、泽兰、华泽兰等,有时也指兰科的兰花。)


在荆楚一带,举行重要的祭祀前常沐浴兰汤,并以兰草铺垫祭品,用蕙草包裹(一说熏烤)祭肉,进献桂酒和椒酒。如《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


三月春禊有浴兰的风俗。春秋两季要在水边举行修洁净身、祓出不详的祭礼,称“祓禊(fú xì)”。三月上巳(第一个巳日)为春禊,人们常集聚水滨,执兰草,沾水、洒身,以祓除冬天积存的污渍与秽气。这种仪式也有“招魂续魄”的含意,如《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此“招魂续魄”盖为生者而行,古人认为魂魄不全则致疾病,故在春日召唤魂魄复苏或归于健全。(一说是为逝者招魂,使亡灵不扰生者。)


上巳春禊也是愉快的郊外踏春,青年男女交游的节日,如《诗经溱洧》即写此风俗:“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春禊在汉代常称“上巳”节,魏晋后改为三月三日,祓禊招魂的含意渐弱,世俗娱乐色彩增加,演变为以水边的宴饮、交游、踏青为主,王羲之《兰亭集序》即写此风俗。唐宋时,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合并为清明节,其春游风俗即主要来自上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