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宣德三年铸炉之后,一直有很多人追随仿制。参与铸炉的官员吴邦佐是最早的仿制者,宣炉停铸后,他即召集制作宣炉的工匠,用相同的方法自行“私”铸,其炉品质甚高(款字常为“琴书侣”)。明清时期,陆续有仿宣名家(如宣德年间的“且闲主人”、“高氏”)制作了很多精美的仿品。至于伪制宣炉者则不计其数,还发展出许多巧妙的伪制方法(“伪制”不同于“仿制”,款字亦模拟官铸宣炉,如“宣德”、“大明宣德年制”等)。此外,一些制炉名家也常参仿宣炉的造型,如明末以錾花铜炉闻名的胡文明、以嵌银工艺闻名的石叟等人都制作了很多形似宣炉而雕饰精美的铜炉。
明凤耳桶式炉
明代冶炼黄铜(铜锌合金)的工艺发达,宣炉之后,美观且不易锈蚀的黄铜香炉也更为普及,不耐高温、易碎的瓷炉则数量大减。
现在,人们也常将与宣德炉有相同特点的一些香炉(黄铜制作、采用失蜡法、敷有色皮、仿照宣炉的造型等)也称为“宣德炉”,有时还用“宣德炉”代指铜香炉。
时至今日,宣德三年的官铸宣炉已极为罕见。要确证一些工艺高超的“宣德炉”是否为官铸炉具,即使对文物专家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那些精美到真假难辨的“宣德炉”也足以成为稀世之宝。实际上,宣炉仿品中也有许多价值颇高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