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色彩也十分丰富。一方面是用各种颜料,通过反复的涂色、烘烤、浸泡等为铜料上色,另一方面也利用特殊的配料和冶炼方法改变铜料的颜色。炉身的整体颜色有棠梨色、腊茶色、藏经纸色、蟹青色、栗壳色、琥珀色等等多种;斑色亦多,如朱砂斑、石绿斑、石青斑、枣斑、桑椹斑、紫葡萄斑、黑漆古斑等等;脚色也有多种。有的宣炉还以渗金、点金、鎏金、金银镶嵌等作装饰。
明枣红色蚰龙耳彝炉
造型简洁大雅,款式甚多(有史料记为117种),大多是参仿商周名器、唐宋炉具等前代已有的式样(等比例缩小,宣炉高度大都在5-15厘米之间,最高者超过1米)。就整体造型而言,可分“鼎炉、彝炉、乳炉、鬲炉、敦炉、杂式炉”等几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数种,如杂式炉中包括博山炉、法盏炉、压经炉、九箍炉、橘囊炉、台几炉等等。就局部造型而言,炉器的耳、边、口、足也有多种样式,如:“耳”有蚰龙耳、双鱼耳、朝天耳、狮头耳、象耳等等,“边”(炉身外壁的装饰)有弦文边、梵文边、莲花边、云文边、雷文边等等。
绝大多数的宣炉都没有炉盖。明代初期已流行使用线香(有可能签香也已流行),这应是宣炉多为无盖炉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