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香学
香具云烟缭绕的山海博山炉(下)
来源:慧通香业发布时间: 2017-12-23

慧通香文化培训与您分享香炉知识:


精美的博山炉在汉晋时也常被视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目前发掘的多个西汉高规格墓葬中都有此类薰炉出现。魏晋时期还有许多“博山炉赋”,并常将薰香和博山炉作为上层社会优越生活的标志,如昭明太子萧统《铜博山香炉赋》有:“蕙帷已低,兰膏未屏。爨松柏之火,焚兰麝之芳。”



梁孝元帝萧绎《香炉铭》有:“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更薄,乍聚还分。火微难尽,风长易闻,孰云道力,慈悲所熏。”


吴均《行路难》有:“少年持名不肯尝,安知白驹应过隙。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


博山炉在佛教中也有广泛使用并很受推崇。佛教的博山炉常有所变化,多有莲花、火焰、祥云等带有佛教风格的造型和纹饰。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中,博山炉就常用作一种重要的供物。


博山炉拟山象海,独具气势,尖顶朝天,又有敬天礼地之意,再加两汉宫廷及魏晋道教、佛教的推重,故也成为历史上地位最高的一种香炉。南北朝之后任由久远的影响,唐宋明清历代都有仿制,人们也常将“博山”、“博山炉”用作香炉的代称。古代常有“博山之前无香炉”的说法,至今多有流传。今知此说不实,现已出土多件早于博山炉的薰炉,还有距今4000多年的陶薰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