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香学
香具云烟缭绕的山海博山炉(上)
来源:慧通香业发布时间: 2017-12-18

慧通香学培训与您分享香具知识:


“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撰写的一段铭文,所咏器物就是著名的“博山炉”。



博山炉是一种造型特殊的薰炉。炉盖高耸如山,顶部呈尖锥形,模拟仙山景象(传说东海有“博山”仙境),山间饰有灵禽、瑞兽、神仙人物,随山势的起伏镂出隐蔽的空洞以散香烟。足座多为圆形,通过炉柄(足座与炉腹间的“立柱”)连接炉腹。常在足座下再设贮水(或兰汤)的圆盘,润气蒸香,象征东海。炉腹内焚香时,袅袅香烟从层层镂空的山形中散出,缭绕于炉体四周,若有圆盘贮水,则还会出现部分香烟从炉冒出后下行至于水面,时漂浮,时环绕,然后慢慢升起或散开,气象万千,宛如云雾盘绕的仙山,现出生动的山海之象。


整体特点如此,具体炉具则各有变化。炉盖的造型、灵兽的种类、炉柄的高度等等都有所不同。或为筒腹(没有炉柄),或炉柄很矮,或接近球形,或在炉盖上方加设凌空的禽鸟等等。


所用材质也有很多种,汉代多见铜博山,也有釉陶和彩绘博山。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则多见青瓷博山。陶、瓷博山炉造型较为简约,也更容易制作,不会锈蚀,便于使用。除了室内薰香,博山炉还用于薰衣、薰被、取暖等,东汉后也用于道教、佛教等祭祀焚香。



博山炉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自西汉中期至魏晋南北朝的700年间尤为流行,且多为王公贵族所用,还涵有仙境、天地、山海等丰富的观念,故也是汉晋时期地位最高、最为特殊的一类薰炉,常被视为汉代工艺品的重要代表。博山炉最为流行的时间,也正是薰香风气(及薰炉的使用)得以迅速扩展的时期,可以说,博山炉对中国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特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