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香与中药及道家的丹药很相似,在选药、炮制、香方、配伍、和料、出香等方面都非常考究。古代使用的香以“和香”为主,单一香药制成的“单品香”较少。“和香”作名词时,指多种香药配制的香丸、香粉、香膏等,常有特定配方;作动词时,指“制香”,将多种香药合为一体,类似“和药”。
传统香所用的原料几乎都属于中药材(香气明显的药材在古代常称“香药”,约明代后才常称“香料”,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天然香料”)。例如,秦汉之前所用的绝大多数香药都收入了《神农本草经》,很多品种还被列入“上药”,谓之“养命以应天,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多服久服不伤人”,如麝香、木香、柏实、甘草、兰草、菊花、松脂、丹砂、硝石(用于助燃)、菌桂、牡桂、辛荑、雄黄等等。魏晋南北朝时的《名医别录》也已收载了多种新增香药,如沉香、檀香、乳香(熏陆香)、丁香(鸡舌香)、苏合香、青木香、香附(莎草)、藿香、詹糖香等等,沉香、乳香、苏合香等也被列为“上药”。
大多数香药都要经过“炮制”(特殊的处理)才能用于制香。即使品质优良,也仍然是“生”药,若直接使用,未必有好的功效,甚至会适得其反。恰当的炮制则可加强或改变原料的药性,使其功效充分发挥并消除可能存在的副作用。所以,香药炮制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对香的品质有很大影响。炮制的方法、火候也有较多要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甚至对炮制的时间、容器的质地也有很多讲究。其基本方法(与中药材的炮制相似)有蒸、煮、浸、炒、炮等,也常使用酒、茶、蜂蜜、梨汁、米泔等各种辅料。例如,常用茶浸、炒等方法炮制檀香以减其火气。具体的方法则要据香的用途及香药特点而定,同种香药用于不同的香,其炮制也常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