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使用丁香的历史悠久,南洋的丁香在汉代就已传入内地,称“鸡舌香”。“香口”是丁香的一大特有功效,汉朝尚书郎向皇帝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后世便以“含香”、“含鸡舌”指代在朝为官或为人效力,如白居易“口厌含香握厌兰,紫微青琐举头看”,王维“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古代女子也喜用丁香香口,如欧阳修“丁香嚼碎偎人睡”,李煜“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都是描写口含丁香的美人。(不过,古代诗词中的“丁香”大多是指木犀科的丁香)
古代的“香口剂”(似口香糖)也常使用丁香。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的“五香圆”,就是一种用丁香、藿香、零陵香等制成的蜜丸,“常含一丸,如大豆许,咽汁”,可治口臭身臭,令“口香体香”。
丁香也是一味重要药材,能杀菌、镇痛、暖脾胃、温中降逆、补肾助阳,更是治口臭的良药。现在仍用于制作牙膏、漱口水、肥皂等物,以其杀菌功能治疗龋齿、溃疡、口臭等口腔病。饮酒前服用丁香,还可增加酒量,不易醉酒。
丁香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传入欧洲之后即被视为珍物。自15世纪开始,南洋群岛的丁香一直是葡、荷、英、法等欧洲列强争夺的重要物品。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结束时,还从南洋带回了数十斤丁香,令西班牙国王大卫欢喜。18世纪后,随着亚洲、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广泛栽培,丁香产量大增,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
丁香现在主产于坦桑尼亚(奔巴岛、桑给巴尔岛)、马达加斯加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