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制香(包括炮制、配伍等)用香的基本方法大抵未出两宋框架,但在很多方面上都更为精细、丰富。随机械技术(研磨、挤压等)的进步,在香品成型方面有较大发展。
线香广泛流行,成型技术有较大提高。明初的线香可能还比较粗,如画家王绂(1362~1416)有诗《谢庆寿寺长老线香》:“插向薰炉玉箸圆,当轩悬处瘦藤牵”。
明后期时已能制作较细的线香,也不再使用“模”,而有专用的“挤压”机械或用牛角在尖端做唧筒,以拇指将香条挤出。据陈擎光考察,以“挤压”法制线香的较早记载可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成书):“今人和香之法甚多”,线香“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甘松……柏木、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筒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
这种用唧筒(透过细孔)压出线形香泥的方法与现在制作线香的原理基本相同。(今传统香仍喜用榆皮面做粘合剂。榆皮也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材,2世纪《神农本草经》已收载且列为可以“久服”的“上药”。)